查看原文
其他

2020暑期特辑 | 汪曾祺:口味最好杂一点,否则,是个损失

巴金故居 巴金故居 2021-02-13

点击巴金故居关注我们





文人墨客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文艺青年,在吃上,也有自己的追求和偏爱。翻阅众多读物,发现不管是哪个时代的文人,都会在自己的小说或者传记、甚至是日记里,写上一些关于自己对美食的喜爱与理解。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功底把美食描述的眼未见其物而闻其香,同时让我们从书本里探究到了属于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息。

从2018年开始,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平台立志于打造“亲近经典——现当代作家作品赏读”微平台,每年暑期推出“文学大师们的青年时代”、“跟着文人游故乡 ”系列微信后,深受读者好评,而在2020年的暑期,我们将推出“看文学大师安利美食”系列。整个七月,跟着小编的脚步看看那些文人墨客都在吃些什么?他们的作品又给我们“安利”了哪些人间美味呢?


05

美食推荐人:汪曾祺



汪曾祺,江苏高邮人,中国当代作家、散文家、戏剧家。作品有《受戒》《晚饭花集》《逝水》《晚翠文谈》等。


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一直以来都给给读者一种平淡闲适中的诗意盎然,这一切都基于他对于民间风俗的浓厚的兴趣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质量的提高,汪曾祺先生古朴明净,平和自然的散文越来越受现代人的喜欢,特别是他谈吃的美食散文更被津津乐道。

好吃的不见得擅长烹调,但会做的必定好吃——汪曾祺先生则是两者俱佳,但凡有关于文人墨客与美食的专题,怎么能少了这位专业美食散文家呢!


汪曾祺先生美食课开讲啦

1

1.家乡的咸鸭蛋


我的家乡是水乡。出鸭。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。鸭,鸭蛋也多。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。高邮成鸭蛋于是出了名。我在苏南、浙江,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,回答之后,对方就会肃然起敬:“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!”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,必用纸条特别标明:“高邮咸蛋”。高邮还出双黄鸭蛋。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,但不如高邮的多,可以成批输出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。还不就是个鸭蛋!只是切开之后,里面圆圆的两个黄,使人惊奇不已。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,是不大高兴的,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!不过高邮的咸鸭蛋,确实是好,我走的地方不少,所食鸭蛋多矣,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!曾经沧海难为水,他乡咸鸭蛋,我实在瞧不上。袁枚的《随园食单.小菜单》有“腌蛋”一条。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,他的《食单》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,他自己并不会做菜。但是《腌蛋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,而且“与有荣焉”。文不长,录如下:


腌蛋以高邮为佳,颜色细而油多,高文端公最喜食之。席间,先夹取以敬客,放盘中。总宜切开带壳,黄白兼用;不可存黄去白,使味不全,油亦走散。


高邮咸成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。蛋白柔嫩,不似别处的发干、发粉,入口如嚼石灰。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。鸭蛋的吃法,如袁子才所说,带壳切开,是一种,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。平常食用,一般都是敲破“空头”用筷子挖着吃。筷子头一扎下去,吱——红油就冒出来了。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。苏北有一道名菜,叫做“朱砂豆腐”,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,蛋黄是浅黄色的,这叫什么咸鸭蛋呢!


——《故乡的食物》


2

2 臭豆腐


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。
  过去上海、南京、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。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。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,说了一句话:“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。”文化大革命中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:
    最高指示: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。

    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,他的爱人是南京人,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。他千方百计,居然办到了。带到火车上,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。
  除豆腐干外,面筋、百叶(千张)皆可臭。蔬菜里的莴苣、冬瓜、豇豆皆可臭。冬笋的老根咬不动,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。——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,一坛子“臭卤”。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“臭卤”。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。苋菜长老了,主茎可粗如拇指,高三四尺,截成二寸许小段,入臭坛。臭熟后,外皮是硬的,里面的芯成果冻状。噙住一头,一吸,芯肉即入口中。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。我们那里叫做“苋菜秸子”,湖南人谓之“苋菜咕”,因为吸起来“咕”的一声。
    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。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: “臭豆腐,酱豆腐,王致和的臭豆腐。”臭豆腐就贴饼子,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,好饭!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,很不方便,一瓶一百块,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,而且卖得很贵,成了奢侈品。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,一器装五块足矣。
    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“气死”(干酪),洋人多闻之掩鼻,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,比臭豆腐差远了。
    甚矣,中国人口味之杂也,敢说堪为世界之冠。

——《五味》


3

3 肉食者不鄙


狮子头


狮子头是淮安菜。猪肉肥瘦各半,爱吃肥的亦可肥七瘦三,要“细切粗斩”,如石榴米大小(绞肉机绞的肉末不行),荸荠切碎,与肉末同拌,用手抟成招柑大的球,入油锅略炸,至外结薄壳,捞出,放进水锅中,加酱油、糖,慢火煮,煮至透味,收汤放入深腹大盘。

狮子头松而不散,入口即化,北方的“四喜丸子”不能与之相比。

周总理在淮安住过,会做狮子头,曾在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做过一次,说:“多年不做了,来来来,尝尝!”想必做得很成功,因为语气中流露出得意。

我在淮安中学读过一个学期,食堂里有一次做狮子头,一大锅油,狮子头像炸麻团似的在油里翻滚,捞出,放在碗里上笼蒸,下衬白菜。一般狮子头多是红烧,食堂所做却是白汤,我觉最能存其本味。

镇江肴蹄


镇江肴蹄,盐渍,加硝,放大盆中,以巨大石块压之,至肥瘦肉都已板实,取出,煮熟,晾去水气,切厚片,装盘。瘦肉颜色殷红,肥肉白如羊脂玉,入口不腻。

吃肴肉,要蘸镇江醋,加嫩姜丝。

乳腐肉


乳腐肉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,制法未详。我所做乳腐肉乃以意为之。猪肋肉一块,煮至六七成熟,捞出,俟冷,切大片,每片须带肉皮,肥瘦肉,用煮肉原汤入锅,红乳腐碾烂,加冰糖、黄酒,小火焖。乳腐肉嫩如豆腐,颜色红亮,下饭最宜。汤汁可蘸银丝卷。

东坡肉


浙江杭州、四川眉山,全国到处都有东坡肉。苏东坡爱吃猪肉,见于诗文。东坡肉其实就是红烧肉,功夫全在火候。先用猛火攻,大滚几开,即加作料,用微火慢炖,汤汁略起小泡即可。东坡论煮肉法,云须忌水,不得已时可以浓茶烈酒代之。完全不加水是不行的,会焦煳粘锅,但水不能多。要加大量黄酒。扬州炖肉,还要加一点高粱酒。加浓茶,我试过,也吃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味道。

传东坡有一首诗:“无竹令人俗,无肉令人瘦,若要不俗与不瘦,除非天天笋烧肉。”未必可靠,但苏东坡有时是会写这种打油体的诗的。冬笋烧肉,是很好吃。我的大姑妈善做这道菜,我每次到姑妈家,她都做。

霉干菜烧肉


这是绍兴菜,全国各处皆有,但不似绍兴人三天两头就要吃一次,鲁迅一辈子大概都离不开霉干菜。《风波》里所写的蒸得乌黑的霉干菜很诱人,那大概是不放肉的。

火腿


浙江金华火腿和云南宣威火腿风格不同。金华火腿味清,宣威火腿味重。

昆明过去火腿很多,哪一家饭铺里都能吃到火腿。昆明人爱吃肘棒的部位,横切成圆片,外裹一层薄皮,里面一圈肥肉,当中是瘦肉,叫作“金钱片腿”。正义路有一家火腿庄,专卖火腿,除了整只的、零切的火腿,还可以买到火腿脚爪、火腿油。火腿油炖豆腐很好吃。护国路原来有一家本地馆子,叫“东月楼”,有一道名菜“锅贴乌鱼”,乃以乌鱼片两片,中夹火腿一片,在平底铛上烙熟,味道之鲜美,难以形容。前年我到昆明去,向本地人问起东月楼,说是早就没有了,“锅贴乌鱼”遂成《广陵散》。

华山南路吉庆祥的火腿月饼,全国第一。一个重旧秤四两,名曰“四两砣”。吉庆祥还在,而且有了分号,所制四两砣不减当年。

腊肉


湖南人爱吃腊肉。农村人家杀了猪,大部分都腌了,挂在厨灶房梁上,烟熏成腊肉。我不怎样爱吃腊肉,有一次在长沙一家大饭店吃了一回蒸腊肉,这盘腊肉真叫好。通常的腊肉是条状,切片不成形,这盘腊肉却是切成颇大的整齐的方片,而且蒸得极烂,我没有想到腊肉能蒸得这样烂!入口香糯,真是难得。

烤乳猪


烤乳猪原来各地都有,清代满汉餐席上必有这道菜,后来别处渐渐没有,只有广东一直盛行,大饭店或烧腊摊上的烤乳猪都很好。烤乳猪如果抹一点甜面酱卷薄饼吃,一定不亚于北京烤鸭。可惜广东人不大懂得吃饼,一般烤乳猪只作为冷盘。


——《肉食者不鄙》


4

4 萝卜


我的家乡无此大萝卜,只是粗如小儿手笔而已。家乡吃萝卜只是红烧,或素烧,或与臀肩肉同烧。

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,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。白萝卜耐久炖,久则出味。或入淡菜,味尤厚。沙汀《淘金记》写么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炖白萝卜,吃得一家脸上都是油光光的。天天吃是不行的,隔几天吃一次,想亦不恶。

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,甚佳。

扬州人、广东人制萝卜丝饼,极妙。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,生意极好。此人后来不见了。

北京人炒萝卜条,是家常下饭菜。或入酱炒,则为南方人所不喜。

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。我们在湖南体验生活,有位领导同志,接连五天大便不通,吃了各种药都不见效,憋得他难受得不行。后来生吃了几个大白萝卜,一下子畅通了。奇效如此,若非亲见,很难相信。

萝卜是腌制咸菜的重要原料。我们那里,几乎家家都要腌萝卜干。腌萝卜干的是大红萝卜。切萝卜时全家大小一起动手。孩子切萝卜,觉得这个一定很甜,尝一瓣,甜,就放在一边,自己吃。切一天萝卜,每个孩子独自里都装了不少。萝卜干盐渍后须在芦席上摊晒,水气干后,入缸,压紧,封实,一两个月后取食。我们那里说在商店学徒(学生意)要“吃三年萝卜干饭”,意谓油水少也。学徒不到三年零一节,不满师,吃饭须自觉,筷子不能往荤菜盘里伸。

扬州一带酱园里卖萝卜头,乃甜面酱所腌,口感甚佳。孩子们爱吃,一半也因为它的形状很好玩,圆圆的,比一个鸽子蛋略大。此北地所无,天源,六必居都没有。

北京有小酱萝卜,佐粥甚佳。大腌萝卜咸得发苦,不好吃。

四川泡菜什么萝卜都可以泡,红萝卜、白萝卜。

湖南桑植卖泡萝卜。走几步,就有个卖泡萝卜的摊子。萝卜切成大片,泡在广口玻璃瓶里,给毛把钱即可得一片,边走边吃。峨眉山道边也有卖泡萝卜的,一面涂了一层稀酱。

萝卜原产中国,所以中国的为最好。有春萝卜、夏萝卜、秋萝卜、冬萝卜、四季萝卜,一年到头都有。可生食、煮食、腌制。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。美国有小红萝卜,大如元宵,皮色鲜红可爱,吃起来则淡而无味。异域得此,聊胜于无。爱伦堡小说写几个艺术家吃奶油蘸萝卜,喝伏特加,不知是不是这种红心萝卜。我在爱荷华南朝鲜人开的菜铺的仓库看到一堆心里美,大喜。买回来一吃,味道满不对,形似而已。日本人爱吃萝卜,好象是煮熟蘸酱吃的。


——《萝卜》


5

5 苦瓜是瓜吗?


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,中国最初种植是广东、广西。现在云南、贵州都有。据我所知,最爱吃苦瓜的似是湖南人。有一盘炒苦瓜,──加青辣椒、豆豉,少放点猪肉,湖南人可以吃三碗饭。石涛是广西全州人,他从小就是吃苦瓜的,而且一定很爱吃。“苦瓜和尚”这别号可能有一点禅机,有一点独往独来,不随流俗的傲气,正如他叫“瞎尊者”,其实并不瞎;但也可能是一句实在话。石涛中年流寓南京,晚年久信住扬州。南京人、扬州人看见这个和尚拿癞葡萄炒了吃,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的。

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。菜市场偶尔有苦瓜卖,是从南方运来的,买的人也都是南方人。近二年来北京人也有吃苦瓜的了,有人还很爱吃。农贸市场卖的苦瓜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,所以格外鲜嫩。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。

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:

一、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。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。我希望评论家、作家──特别是老作家,口味要杂一点,不要偏食,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、排斥。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,问道:“这个东西能吃?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?”提出“这样的作品能写?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?”我希望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,能吃出一点味道来,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。

二、《辞海》说苦瓜“未熟嫩果作蔬菜,成熟果瓤可生食”。对于苦瓜,可以各取所需,愿吃皮的吃皮,愿吃瓤的吃瓤。对于一个作品,也可以见仁见智。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,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,只取嫩茎,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。人弃人取,各随尊便。

三、 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,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,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。作品就是作品。正如苦瓜,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,只要它是可吃的。苦瓜就是苦瓜。──如果不是苦瓜,而是狗尾巴草,那就另当别论。截至现在为止,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。


——《吃食和文学》





汪曾祺画作欣赏





相关图书推荐



《旅食集》


作者:汪曾祺


出版社:上海三联书店


出版时间:2019年6月


本集是汪曾祺自编文集之一,作者在自序中解释,取名“旅食”,并无杜甫的悲辛之感,“只是说明这里的文章都是记旅游与吃食的而已”。全书计有游记二十余篇,另有十余篇有关吃食。这本小书是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中主题、特色都十分鲜明的版本。而作者写这些文章的目的,也就是使人觉得:活着多好呀!




延伸阅读

1

2

3

4

5

6


《汪曾祺自编文集》


作者:汪曾祺


出版社:上海三联书店


出版时间:2019年8月

《草花集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,仅收短文二十九篇,据1993年初版完整收录。作者自序中写到,北京人把值钱的,容易种的花叫“草花”。因本集所收文章短小,一些篇幅较长,有点分量的散文都未入选,但并不影响全集题材之宽泛:游记、风俗、考据、评论,不一而足。

《独坐小品》继《汪曾祺小品》之后,是汪老生前自编出版的两种小品集之一。作者于《自序》中解释,因这些文章大都为作者独坐所得,故名。这些文章写于1982年至1993年间,共分四辑:人物品、文章品、山水品、饮食品。包罗广泛,内容丰富有趣。


《旅食集》本集是汪曾祺自编文集之一,作者在自序中解释,取名“旅食”,并无杜甫的悲辛之感,“只是说明这里的文章都是记旅游与吃食的而已”。全书计有游记二十余篇,另有十余篇有关吃食。这本小书是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中主题、特色都十分鲜明的版本。而作者写这些文章的目的,也就是使人觉得:活着多好呀!


《逝水》是汪曾祺自编文集之一,为作者的散文随笔集。《逝水》的特色,是集中收录了八篇“自传体系列散文”。作者在这组散文中追述了家乡、家庭、童年和少年时期,不啻是一份早年回忆录。虽止于初中,但也是不可多得的。至于其情感之真挚、描摹之传神、细节之生动、文笔之优美,自不待言。


《塔上随笔》本书为汪曾祺自编文集之一,为作者的随笔集。之所以名为《塔上随笔》,是因为书中收录的文章均为作者“在塔楼上写的”。(北京人把高层的居民楼叫“塔楼”。)全书文章题材较多,如风俗、文论、考据、民间曲艺、作者自身写作经验梳理等。

《羊舍的夜晚》和《看水》写了小吕、老九、留孩、丁贵甲四个人,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爱好,但是他们都是乐观、向上、热爱自己工作的年轻人。《王全》写的则是一个爽朗、憨厚的热爱集体的老伯伯。看起来他们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,但是,如果我们能够仔仔细细地看一看他们的那些表现,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很可贵的,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







征文活动





在许多文人的作品中,描写吃的情节不在少数,鲁迅也毫不吝惜笔墨,在《朝花夕拾》中,就曾写道:“我有一时,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,菱角、罗汉豆、茭白、香瓜,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。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。后来,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,也不过如此;惟独在记忆上,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。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,使我时时反顾。”

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家乡美食,不妨来和我们说说你记忆中的家乡味吧!本次活动主要是以探索家乡美食与家乡情为主,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家乡的美食。


参与形式:形式不限(作文,画作,诗歌等形式都可,请提交电子稿件。)

参与群体:年龄不限,均可参与。

投稿邮箱:bjgj1125@163.com

截止日期:2020年8月31日


*稿件经筛选后,将有机会选入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,并将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。

写作

画作

欢迎踊跃参与征文活动!


巴金故居| 公众微信号



往期精选 Editors' Choice

2020暑期特辑 | 原来鲁迅也是美食家

2020暑期特辑 | 周作人: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?

2020暑期特辑 | 梁实秋:对美食的研究,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,没间断。

2020暑期特辑 | 巴金:有好的饮食,总想分给一些需要的人,一个人吃独食,没有味道。

2020上海书展 | 《巴金的世界》全面展现巴金的信仰、文学、生活世界

2020上海书展 | 《海的梦》《憩园》2020年版

编辑:忻世超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